今年秋季,英國將迎來第一所「沒有主修」的大學,座落於東倫敦白教堂的「倫敦跨域學校」(LIS),百名新生不會告訴你他讀的是什麼系,只會分享他們正在解決什麼問題。
跨域教育對於一向專注學科專業的英國高教而言,是很前衛的嘗試。雖然有幾所大學已採取跨域學院的方式實驗,例如倫敦大學學院(UCL)的「藝術與科學跨域學程」,但以整座大學為規模實行「問題導向教學」(PBL),LIS是第一次。
3年課程學解決問題
「現在很多大學不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大學的存在是為了研究而非教學,」LIS共同創辦人,從麥肯錫離開的菲多(Ed Fidoe)表示,他的初衷就是希望扭轉這個現象,讓學生學到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並累積未來就業需要的技能。
此外,學程也注重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口語表達與寫作、批判性思考、人機互動等解決問題的必備要素。
概念聽起來抽象難落地,但LIS有一套完整的課程架構,並非一開始就丟複雜的問題給新生,而是協助他們一步步建立起相關知識與技能,最終能帶著策略去回應問題。
例如,第一年修初階量化、質化研究方法(像個科學家一樣思考、數據科學和自然科學介紹)與問題解決(實境和口語溝通),第二年進階為量化、質化研究方法與問題解決,第三年才是實作專題。
入學管道也是英國前所未見,不用升學考試A-Level成績,而是專人面試,以便了解學生的背景、動機與熱情。學術長貢布里希(Carl Gombrich)表示,這也有助於LIS幫助弱勢生。
2個看見跨域趨勢的領導者
菲多與貢布里希都不是第一次辦學。在英國,菲多以創辦了教育機構School 21聞名,這是針對國小到高中(K12)階段的跨域課程,注重溝通與問題解決能力。從2010年創辦至今,School 21已成為國際典範,每年有1500位教育工作者申請參訪。
然而,由於沒有一所跨域大學作銜接,School 21學生擅長的技能,很難在升學考試中勝出。這才讓菲多起心動念,決心創辦大學。
不同於菲多,貢布里希先前就是倫敦大學學院「藝術與科學跨域學程」(BASc)主導人,該學位在英國成績斐然,有97%的就學穩定度,學生就業或考上研究所的比率也很高,並年年獲得學生滿意度top 10%。
在體制內推動這個學程,給予貢布里希很大的信心,讓他決定大膽挑戰整座大學的跨域教育。
挑戰:法規與社會的不信任
然而,辦一所前衛的大學難關重重:要學生年付9000英鎊的學費買一個未知的教育、要教師們以全新的模式教學、要在高房價的倫敦撐下去,而且菲多明白,人們對跨域課程「有趣卻膚淺簡單」的不信任,還是存在。
克服繁文縟節更是一個大難題,LIS原訂2020年上路,卻沒有及時獲得監管部門批准,而迫使上百名學生需要延後入學或是取消。
今年,法規終於到齊,師生也準備好了。但往未來看去,要如何說服學生與家長選擇一個剛起步,而非150年歷史的既有教育制度,LIS得拿出教育成果來作答。
文章轉自:天下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