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他們,還是相信美國夢──洛杉磯免費社區成人學校教我的事

去美國有一個計畫,就是想要從美國的課堂中,看看在不同文化下學習的樣子。但受限於持觀光簽證入境(許多學校不允許未註冊者旁聽,而註冊需要學生簽證)、沒有想要花大把鈔票讀語言學校,所以一直到出發前都不知道何去何從。
我絞盡腦汁,最後到了社區的成人學校(adult school)註冊。在許多移民的經歷中,成人學校算是第一個學習語言與拓展、鞏固移民交友圈的地方。之所以會成為移民的聚會所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成人學校在註冊時只需要填入住址、聯絡電話、親友聯絡方式,還有一些簡單的族裔、習慣語言勾選,僅此而已。
免費、不需要簽證的移民友善機構
不需要簽證、不需要合法居留權、不需要註冊費,就可以在學校中學習英文,是一個對移民友善的機構,久而久之也在這之中發展出一些社群,而使得移民在此可以得到安全感,群聚更多的交友圈。
成人學校有好多課程(語言、數學、美髮、美甲、餐飲等等),在接應移民的語言教育之外,也有作為「補學歷」的功能。有些中學沒有唸完的當地年輕人,會到這裡補齊高中學歷,並用來申請社區大學。社區大學讀了兩年後,再轉考到州立大學念到畢業,如此便可以省下兩年的學雜費,也得到漂亮的學歷。
成人學校還有 preschool,許多 50、60 歲輩份的叔叔阿姨會在 preschool 的課程中學習英文,從日期的讀寫,到電腦 Microsoft Word 的使用都涵蓋在課程當中,這些叔叔阿姨大部分是在子女移民後,生活穩定了,才把他們帶到美國來居住,此時的語言課就成為他們日常對話練習、交友的空間。
第一天上課,我先到了 preschool。老師發現我在適應了英文對話之後,還有餘力教叔叔阿姨怎麼使用 Microsoft Word,她便直接說,你在這裡學不到東西,我幫你介紹到正式課程去。也讓我發現美國學校教師的積極,並非台灣一些學習場所,只會讓人有浪費生命坐在台下之感。
和國際語言學校大不相同的學習環境
正式課程中語言分了好多等級,註冊時需要寫一些評量(大部分是生活中的閱讀測驗,比台灣的高中考試簡單多了)分級到適合的班級上課。大部分學生是為了補學歷而來上課,有一位緬甸裔、印度長大、中學移民美國卻住進華人社區的學生 B,因為膚色較黑,受盡中國小孩歧視和霸凌最後退學;有一位跟著丈夫來美國生活的越南媽媽 V;也有在加州移民佔最大宗的,講西班牙文的墨西哥移民。
這和網路上看到的國際語言學校有很大的差異,語言學校的學生組成大多是十幾歲到二十幾歲區間年輕人參與、大多來自東北亞國家、下課後會圍成小圈圈,嘰嘰喳喳講回母語,造成英語環境的不連貫等等。從這點來看,我還滿慶幸自己是到了成人學校的環境中學習的,畢竟我不會講西文,要能夠和大家溝通,還是只得靠英文。
上課時間大多自由,主要是用網站 Reading Plus 來練習英文閱讀速度,閱讀時只有一個 window 掃過閱讀的文章,用以提升你閱讀的速度,讀完會有 10 題的練習題,用答題的正確率來看你到底有沒有掌握文章的意思。
每一篇文章大約是 2,000 字上下,篇幅和在高中的閱讀測驗相差甚遠,所以也時常會出現每個字快速地讀過,卻抓不著文章脈絡的窘境出現。文章主題大部分都很活潑,從人物傳記到金字塔蓋法,再到優勝美地的原住民。除了練習閱讀速度之外,也可以激發學習興趣。
每次和課堂上同學們聊天,大家聽到我來到美國的時間,都露出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驚訝於我的英文竟然可以講得這麼好(阿我在台灣也學了 10 年英文欸)對於他們來說,來美國時一個字都不會說,從零開始學是很普遍的事情。而這樣也使我開始想像,到底在原生國家的生活有多麼辛苦,他們才會願意拋下所有,帶著一家前往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生活。
他們,還是相信「美國夢」
最後分享一個小故事。越南籍的 V 有一個 5 歲女兒,跟著丈夫移民過來,她說她在越南已經有了大學學歷,卻因為在美國語言不通,難以找到工作。終於在這兩年,女兒進了公立的幼兒園,她才能在女兒上學的時間來成人學校念書。
B 出生於印度,成長於緬甸,中學時搬來美國,卻被華人社區中的中國學生霸凌而退學。B 驚訝於 V 已經 37 歲了,卻仍是班上最努力學習的那位學生,他一改平常痞痞的模樣,一臉正經地說"This is America , everything could happen here!"
也是,對移民來說,或許這裡就是個充滿著美國夢,有努力就一定可以得到報酬的地方,所以才能夠這麼不顧一切搬遷至此,追求更好的生活。
上圖是我在美國生活的房間,早晨都會被這樣的加州陽光亮醒。往外看是墨西哥一家,周遭樹木繁密,每天早上會被這樣的加州陽光和群聚的鳥兒嘰嘰喳喳吵醒,而每個週末晚上都會有轟趴,聽著西文歌曲感覺很熱鬧呢!
美國由於移民組成多元,是個多元文化交雜、很熱鬧的地方。儘管川普當選了,我認識的一些移民表達著他們的不安和恐懼感,但是仍然樂觀地希望,在美國的住民們和政策,能夠繼續寬容地接納每一個不同的生命。

《關於作者》Ruby Liou,出走的軟體工程師,在外遊蕩一載有餘,希望可以用業餘社會學家的眼,感性有餘的筆,和大家分享這些時間的所見所聞。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換日線》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