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歷史系畢業後,我如何被科技公司錄用?──「獨尊理工」的時代已過去,人文學科現今更顯價值

2018/10/05何則文/香蕉夢想家

我記得 2009 年大學放榜的時候,家中的遠房親戚打電話來詢問我的情況,聽到我考上歷史系以後,第一個反應是:「歷史系?那以後能當什麼?老師嗎?那則文有要去讀嗎?」
當下我是很震驚加上有些憤怒的,我告訴他們,別小看歷史,這東西我可是可以讀到博士當教授的。國高中我就對文科特別有興趣,歷史又是我最喜歡的科目,我都把歷史課本當小說看,讀完各版本以後,還跑去舊書攤買古早的部編版來看。
可惜,我最後不只沒有繼續攻讀到博士,連個歷史碩士學位都沒有。我後來跑去科技業,現在被知名企業外派當個小主管,帶領一個四五人的團隊,偶爾在網路上寫寫專欄。很多人感覺我現在的工作似乎跟當年選系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如果重來,我還是會選歷史系,而正是因為歷史系的人文訓練,讓我有今天的各種可能。
企業面試官從「戰文組」,逐漸理解文組的價值
過去,我曾在專欄中介紹過史考特‧哈特利(Scott Hartley)的《書呆與阿宅》(The Fuzzy and the Techie: Why the Liberal Arts Will Rule the Digital World)一書,當時讀的是原文,如今欣見中文譯本問世。
哈特立提出的概念很簡單,就是在這個 AI、大數據跟區塊鍊等各種高端科技新名詞漫天飛舞的智慧時代,人文學科出身的學生更有價值。許多就讀人文科系的大學生來信向我詢問生涯規劃的可能時,我都推薦這本書跟其中的概念。
國內很多人都認為,學習人文學科是很沒有用的,從網路上常常有鄉民戰文理組就知道。這可以說是台灣社會普遍的認知了,讀理工以後賺的錢比較多,發展比較有可能;甚至有人說,那些 20 幾 K 的大多是「文組受害者」,讀理工出身,就算是私立科大的電機系,出來走相關職缺都至少有純文組 1.5 倍以上的待遇──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我當年在找工作的時候也常常被人資或招募主管「戰科系」。
我常常被問:「你是讀歷史系的,我們公司之前海外派駐幹部從來沒有用過歷史系的人,可以告訴我們非錄用你不可的原因嗎?」
通常遇到這種問題,我只會用另一個問題回敬:「你知道為什麼美國會打輸越戰嗎?」
我提出這個問題反問時,面試官都會愣住,剛好讓我繼續娓娓道來:「你不知道,這就是你們需要我的原因,因為商業的本質是人,戰爭也是,美國當年以為用先進的武器跟軍隊就能獲得勝利。他們的戰略忽視了越南人民本身的歷史文化背景,不了解敵人,最後落得狼狽撤離;商業就像戰場,想要開拓當地市場,你們需要有懂人文的人。」
後來,我錄取了許多家科技業的職缺。而這個概念在西方國家越來越流行,像微軟這樣的科技巨頭,也常常會在團隊中錄用人類學、社會學出身的畢業生。
因為不論是科技或商業的本質還是「服務人群」,「人」才是最重要的核心課題。在科技發展快速的當代,人文這樣的核心價值反而需要被強調重視。
技術可以輕易被取代,人文思維與精神則不然
前些日子,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發表了一個實驗,他們以社群網站上的負面討論訊息作為一個 AI 的學習基底,結果導致這個 AI 演化成黑暗版本,比如給他觀看一個看起來像樹枝上的鳥的圖片,他會解讀為「一個男人觸電而死」。不論輸入判別的圖片是什麼,導出的結果都極端負面。
而蘋果公司的執行長庫克在 2017 年於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致詞也提到,他從來不擔心人工智慧有天能自我思考,他反而擔心的是人會因為科技的發展,失去人類最根本的人文精神、同理心等等。在科技不斷野蠻生長的今天,人文是我們在發展上不致失控的根本底線。
同時,人文學科對商業與科技發展是十分有幫助的,因為人文科學本質就是在研究「人」,從個人到群體,衍伸出了文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學科,這些學科的根本都只是從不同面向探悉「人」是什麼、他們在幹嘛,而又為什麼會有這些思維、行為出現。
不論是發展商業還是科技,都是與一群活生生的人應對──這群人變化萬千,有著各種的樣貌──理解人的過程,不像是研究物理化學,可以直接拆開別人的大腦,或套用公式,研究怎麼回事。能解答的,往往不是冷冰冰的數據模型,而是人文科學。
哈特利在本書中就認為,過去獨尊理工的思維,在這個時代反而大錯特錯:隨著大數據跟人工智能的發展,科技業的入門門檻逐漸降低,很多技術問題已經不用勞動人來「親自」解決。
今天想要開展程設專案的人,甚至不需要請一個工程師,一個國中生都可以運用  GitHub 原始碼代管公司,以及程式問答網站 Stack Overview,展開程式設計專案。
過去用未來要申請的職業,思考應學習學科的既有思維,是把人塑造成「工具」,但隨著數位時代不斷發展,擁有技能反而容易被未來科技取代,反而是「問對問題,找到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能力。而這些必須回到最根本的一個議題,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文思維。
哈特利認為:「人文學科教導許多嚴謹的調查與分析方法,像是田野調查與訪談,這種方式之於那些理工背景的人,不見得都能運用自如。」他認為,學習技能的本身,遠不如有對的思維、找到問題與解答來得重要。
這就是人文學科的力量,學習人文學科的你,也不該妄自菲薄,反而更需要知道自己所擁有的能力。
我相信這本書對國內當前的社會能有相當程度的助益,不論你目前正在讀人文學科,還是作為一個企業的雇主,或者身為學生家長,都應該閱讀並了解此一世界趨勢,那就是──「人文學科的價值在這個時代更顯重要」。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換日線》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