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延遲享樂的忍耐,成全一個可能的未來:無論環境如何,請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準備出國經費

2018/02/09任恩儀/N1的田野筆記
編者導言:《換日線》成立以來,一直希望能提供一個各地作者、讀者互相交流討論的平台。透過【作者通信】企劃,我們廣邀讀者針對各類議題提問,並代為邀請旅居世界各地的作者回覆。本文由換日線作者任恩儀撰寫,以自身的經驗,回答讀者關於「出國花費、來源,與移動條件」的問題。
讀者來信:
想知道作者出國後到決定留在國外的花費,都是自己賺的嗎?留在國外生活或是輾轉到另一個國家,需要什麼條件或是資格嗎?希望能知道詳細資訊。
──換日線讀者 阿昕
作者回覆:
親愛阿昕,你好:
從問題中,讓人忍不住猜想你是個務實的人,想獨力出國,並思考之後留在海外生活的可能性。談「為了追尋夢想出國」的文章已經不少了,但也許是談錢比較敏感,大家通常把出國經費當成案子在分析,卻比較少有實際的分享。
因此,我想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個人例子和身邊的觀察提供第一手的訊息。
我也想藉機分享一個想法:
也許有人會覺得比較傳統保守,但我想奉勸有心出國的朋友,出國做「任何類型」的長期體驗,經費都不會少──無論環境如何,都請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籌措經費。
年輕時,自己能存下來的錢就這麼多,但如果出國真的是人生目標,就要有意識地減少不必要的花費。經濟愈獨立自主,才愈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誠實面對金錢議題,願不願忍耐現在,成全一個對於未來的「可能」
俗話說的好:錢不是萬能,但沒錢真的「萬萬不能」,凡事都更顯困難。
舉自己為例,我之前在台灣工作了幾年,小存了一筆,用以支應出國準備期間的花費。在美期間,「主要收入」是全額獎學金,學費全免、每個月還有一千出頭美金的「收入」,在中西部算是可以自給自足的。
我大多時候都自己開伙,不購買流行感太強的單品。前者省錢也吃得更健康,後者降低物慾的同時也更愛地球。更有空一點時,同學和我會在週末做 price match,拿著各家的廣告傳單,到沃爾瑪超市用最便宜的價錢買足食材──這都是常見的留學生生活方式。有幾個同學甚至是信用卡達人,精通積點制度,爭取現金回饋或以更便宜的預算出遊。
我曾計算過,若不加上其他的獎學金,這種生活方式,每年大概還可以存到一張台美來回機票。
準備「起家基金」
但這些都屬於長期收支打平的狀況。一開始,移居異地還得帶上「起家基金」。
這「起家基金」可豐可簡,主要是生活必須以外、應付急難或額外需求所用。以我為例,出國前就打算買車,原是想省下等公車的時間和不方便,但到了我在美國所唸的學校(普度大學 Purdue University),位於中西部印第安納州,大眾運輸遠不如紐約、舊金山等大城市方便,更有此需求──但車子畢竟是大筆開支的奢侈品,東算西算下,儲蓄不夠,我於是向父母借支了一筆六位數新台幣的金額。
就這樣,我踏上了五年半的美國留學路。
畢業後,進入大學工作,開始存錢。此刻,如果父母真要追討當初的借款(目前還沒有),我還是可以還款同時有餘的。
寫到這裡,相信已經有足夠的資訊可以讓你判斷,美國求學大概會是甚麼樣的狀況。(假設是到荷蘭,那很棒的是不用煩惱買車,腳踏車就可以)而即使願意簡單生活,換算後,大概也會需要支應每個月 3 萬到 3 萬 5 千元台幣左右的生活費。
我自己有點好運氣,父母親非常支持我的學習,對此我心懷感恩──但畢竟買車不算「必需品」,如果當事者有工作儲蓄、又能有機會獲得全額獎學金,在沒有家裡協助下或甚至完全不想申請學貸,起始點也許會辛苦些,但要出國念書其實是沒有問題的。至於要不要申請學貸,好幾篇文章都有深入的討論,這裡就不再多提。
聘任規定百百種,但重要的是怎麼讓自己成為「被留下來」的人才
出國後想繼續留在海外生活,除了結婚,最直接就是由工作的雇主協助簽證。在美國如果有博士學位,可以自行找律師評估直接申請綠卡的可能性。歐洲各國對於聘任海外人才,也各有規定。例如:荷蘭開放從海外聘任高技術移民(​Highly skilled migrants ),以 30歲為界,對最低薪資有不同的規範(詳見此)。這個主題,不同國家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討。
只是漂亮誘人的規定在那裡,自己適不適用又是另外一回事。
就算荷蘭開放從其他國家聘任高技術移民,但個人是不是荷蘭公司心目中的高技術人才,才是影響能不能留在海外生活的最大因素。
我曾分享過職涯規劃的歷程裡,人脈、自己的專長和文化適應性都很重要(請見〈【作者通信】出國念研究所後的人生與職涯,很可能跟你的想像非常不一樣──專注當下,也別忘了多為自己打氣〉)。而整體說來,跨國聘任,博士比碩士學歷吃香,不同專業狀況又不一樣。
以個人與周遭同儕經驗:理工科相對比較容易被跨國聘任,也是受有無海外學歷影響最小的專業。商科較仰賴機運,例外的大概就是到中國就業──例如不少念 MBA 的朋友畢業後,不管是因為不能或不想繼續留在原留學國,轉往中國的比例比其他專業好像略高些。
而比較遺憾的是,文科或教育類若要以專業被跨國聘任,有外國學歷會加分很多:教育類,因為其地域性和語言要求,直接進入高等教育反而比進入基礎教育擔任國高中小老師更有機會。我自己認識幾位擁有台灣文科或教育類博士學位的朋友,學養基礎並不遜色.但或許是語言因素和學校知名度,有些即使已經有海外的居留身分,但也都暫時無法以專業就業。
另一條路是華語教學。只是得注意不僅市場不如想像中的廣大,也因為進入門檻較低,非常競爭。
擬定目標後,給自己機會,努力實現「可能」
說起來,為了出國存錢或是準備語言考試,都很辛苦。出國以後,也不會馬上就實現自己的目標,通常都得繼續奮鬥好幾年。不否認,自己在過程中也有無數次想要放棄,但現在看來,所有的預備都是延遲享樂的忍耐。
但或許正因為自己比較晚才出國,所以我會覺得只要下定決心,創造機會,人生有無限可能。只是沒有人可以保證出國後一定會怎樣,在奔向目標的同時,千萬別忘記好好體驗每刻的當下,多多累積不同的生活經驗。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換日線》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