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等領域的研究所教育,已被公認為是「黃金基準」。但由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名譽退休主管Alan Leshner擔任主席的21世紀STEM教育振興計劃委員會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和醫學院所撰的一份重要報告指出,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發展,美國研究所教育必須好好培育畢業生,使他們未來就業做好萬全準備,同時對畢業生畢業後的發展也應公開數據。
Leshner指出,學生有權知道前期學生畢業後的發展,系所應該利用蒐集來的成果數據,讓目前以及未來的學生可以借鏡,規劃他們的研究所學習。
美國大學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AAU)在2017年9月就曾呼籲所有成員學校,向學術界內外的研究生提供學生數的統計資料、平均完成學位時間、獎助學金資訊、以及職業發展相關資料。目前少數學校已經開始提供資料,但是AAU希望更多機構願意透明地公開資料。
該報告還建議,聯邦與州獎助機構應該要求他們所資助的大學,蒐集並提供此類數據。不過,委員會委員、同時也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科學政策與策略副校長Keith Yamamoto表示,如果有些高等學府認同公開數據的重要性,就可以帶動其他學校跟進回應。換言之,就是以同儕壓力來改變文化應該是一個更有效的方法。
美國國家科學院上一次責成委員會全面性檢視STEM研究所教育是早在1995年。這一次,委員會進行了18個月的數據檢查並召集焦點小組、與學生及決策單位討論等等。成果報告特別注重行動導向和以學生為重點,要求各項課程更加重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支持;更最重要的是,報告提出STEM研究生學位課程的核心能力。
報告建議應多關注碩士學位培訓,而不僅僅是博士訓練,並對兩個階段教育的核心能力都有討論。但Yamamoto表示,共通能力相對容易達成,科學領域重在融合,因此,學生需要培養深入的且專業的知識,同時還需要跨學科的素養。至少具備足以了解其他學科的方法,同時具備尋求幫助的能力。
學生要能夠識別「重要問題」並形成「嚴謹的研究策略」,將問題「解構成實驗」,並知道「如何選擇繼續追求的結果或途中捨棄」。除了數據透明,以及培養核心能力之外,報告還指出,在理想的STEM研究所教育體系中,學生必須有多次機會了解倫理議題,並學習到職場倫理對社會的影響。
多元化與包容性也是此篇報告重點,這也是科學發展的基礎。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們「透過透明的體制行動,在教育體驗中充分參與,發揮最大潛力,加強多元化,促進包容又公平的學習環境。」他們也會被鼓勵創造自己的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特別是成為團隊中的一員,去發展「可以轉讓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比如溝通、合作,管理以及創業。
「學生將體驗『從做中學』,而不是講堂聽課的學習方式。這也將變成學習的常態。」除此之外,不應該再是一體適用(one-size-fits-all)的職業準備,都成為大學教授,而應該給予時間及資源,培養成為各學習階段的教師,包括在社區學院教學。那些希望進入工業界或是政府單位的學生,也應該給予機會在這些單位接受培訓,甚至是實習。並且以鼓勵企業資助這類型培訓,例如支付博士生的實習津貼。
文章轉自:教育部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