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全世界最慷慨的五個國家

向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不僅僅是做了一件好事。
事實上,根據蓋洛普研究諮詢公司的研究顯示,樂於助人的文化是積極經濟因素的強力指標,包括 GDP 和長期的失業率,也包括其他各種好處,例如增加國民幸福感。
為發現更多好處,蓋洛普公司對 140 個國家的超過 145,000 人進行一項調查,詢問當地居民他們最近是否有向慈善機構捐款、為公益組織做志願者或幫助有需要的陌生人。那份全球公民參與報告的調查結果出來了,結果令人振奮。這份報告反映了目前全球 74 億人口中,有 14 億人會在特定的月份向慈善機構捐款,大概有 10 億個志願者和 22 億人幫助過陌生人。
每個國家的個人得分差別很大,然而,有些國家的居民更有可能參與幫助他人的計劃。我們和五個排名最靠前的國家的人們交談,了解他們捐贈時間和金錢的動機是什麼,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影響社會。
緬甸
這個小小的東南亞國家的大多數居民對每一個給予的問題都回答"是",以至於是目前調查結果中得分最高的國家。
強大的佛教傳統告訴我們關於這裏的慷慨。來自仰光的 Hninzi Thet 博士,從小與信仰天主教的父親和信仰緬甸佛教的母親一起生活,他解釋了南亞最為著名的佛教派 - 上座部佛教中的因果報應觀念如何發揮重要作用。
"任何好事 [佛教徒] 都會顯現在他們的下一世,他們將有更好的生活,"她說。"例如他們在孩子生日的那天為依靠公眾存活的僧侶提供一頓飯。那麼 [這一行動] 將為他們贏得價值。"
Hninzi Thet 說,食物和金錢的捐贈大多只捐給寺院和僧侶。"在這樣一個有組織的影響下,最近有人開始捐錢給孤兒院。"她說,特別是由於緬甸的移民帶來了更多的西方思想。
最近幾年,隨著政治的穩定和大選的到來,移居緬甸的外國人數已增加。他們除了在捐贈方面排名第一,緬甸最近還被評為世界上最友好的國家。外籍人士 2015 年度調查數據顯示,超過 96% 的受訪者對於緬甸人對待外國人的態度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美國
Hninzi Thet,一位現在住在巴爾的摩的緬甸人,已經注意到美國同緬甸相比,宗教信仰少於緬甸,在蓋洛普榜排名第二。
"ROI [投資收益率] 很低,"她說。"我現在欣賞的是美國的成本 - 收益模型,這更符合公民意識。"
捐贈在美國文化中有很多不同類型,這取決於該地區是否是農村、郊區或者城市。Naomi Hattaway,最初來自內布拉斯加州,是"我是三角國際文化集團"的創始人,曾經住在國外,每種類型都經歷過。"在 [華盛頓] DC 地鐵中,有很多的非政府組織和非盈利組織,但當您去到該地區的更遠的郊區時,我經常會聽到人們說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做志願者、如何參與或在哪裏從事,"她說。
但在弗吉尼亞州 Lucketts 小鎮,她發現,"捐贈、慈善和慈善行為的精神對於大多數居民來說似乎是強制性的。當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居民們會站出來幫助他們。在籌款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很認真投入,沒有其他想法。"
這是一種特性,有些特性已經流傳到下一代人的身上。"就雙方面來說,我的祖父母一直在給予,給予,給予。但他們從不誇耀這些,只是告訴我一些故事,像在一戰和二戰期間的很多年裏通過分發食品和湯來幫助人們度過蕭條,"現住在馬薩諸塞州的 Zoe Helene 說。"我認為他們想讓我知道,對別人的同情是必不可少的,人們需要互相照顧,否則文明就會崩潰。"
那些來自比較富裕國家的人們會覺得他們能夠做得更多,也應該做得更多。那些移居國外的僑民也極盡讚美之詞。"作為一個居住在美國的澳洲人,我發現每個人是特別的慷慨,"來自珀斯的喜劇演員吉姆·戴拉克斯 (Jim Dailakis) 說。"自從 9/11 事件以來我一直住在美國,我見證了人們的強大的同情心和慷慨。在我看來,我並沒有驚訝。我發現紐約人是世界上最友好的人。"
澳大利亞
確保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去獲得成功(當地人把這叫做給每個人"一個平等的機會")是澳大利亞文化的核心部分。
"換句話說,在同樣條件下獲得成功的機會和其他人一樣,並沒有什麼不利",來自新南威爾士一座小鎮的墨爾本里爾托洲際酒店總經理 Erik Stuebe 說道。
"作為一個人口很少的年輕國家和島嶼大陸,我們很驕傲自己能與國家的大部分地區進行較量,而那些成功人士儘自己努力保留謙卑真誠,並與自己的根族相聯繫,幫助他人,因此收到了極大的尊重。"
尤其是墨爾本有著強大的社區精神,當地人經常為本地的或者全世界的公益事業舉辦捐贈活動,捐贈金額多達數百萬元。有的公益事業甚至走出世界,像 Movember 基金會,該基金會於 2003 年在墨爾本成立,現在鼓勵全球的男性在 11 月蓄鬍子,以此鼓勵人們為男性的健康捐款。
在澳大利亞,危難時刻同樣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的慷慨精神。"當 2004 年海嘯襲擊印度尼西亞時,澳大利亞人捐獻 4200 萬美元,"Dailakis 說。"要記住:當時那個國家的人口大概不超過 2000 萬。"
2009 年發生了一場森林大火,這場大火奪走了許多人的家園和性命,澳大利亞人又一次站出來了。"在那時,墨爾本人擠滿了救助組織來為災民奉獻時間,捐獻金錢和衣服,提供住所和援助信息,"Stuebe 說。"我認為澳大利亞人竭盡所能地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慷慨的援助。"
澳大利亞有著嚴格的槍械管制法律、豐厚的失業津貼和完善的醫療保障使得當地居民感到安全放心,他們有著被法律保護著的社會互信和安全網絡,澳大利亞人對此感到特別驕傲。但這不意味這他們不喜歡對公民同胞們開玩笑——澳大利亞人有著自嘲式的幽默,他們也常常要讓外面的人相信開玩笑只是他們喜歡一個人的標誌。
新西蘭
作為一個小島國的居民,而且從歷史上來說,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屬於鄉村,所以新西蘭人具有關愛鄰里的悠久歷史。
"有時候就會有一種感覺,要麼人們互相認識了解,要麼就會產生'兩級分離',因此互相照顧就成為了一種責任,"Katherine Shanahan 說道,他來自惠靈頓,在一家名叫 GoEuro.co.uk 的旅遊網站工作。"也許強烈的集體感也是這個國家為什麼具有這一仁慈特徵的一大原因。"
惠靈頓積極舉辦像免費商店這樣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餐廳和麵包店不會在當天出售食物,而是會把食物捐出去,那些沒能力購買的人就可以取走食物。在 12 月,18 個來自新西蘭各地的人會舉辦一場 Great Kids Can Santa Run 的跑步活動,每一位參加者都要在全程 2 到 3 公里的路程中穿著聖誕老人裝跑步,這個活動的收益會捐給受貧困影響的孩子們。
2011 年,基督城發生了一場地震,這場地震有成千上百個死傷者,這場地震再次激發了這個國家的奉獻精神。
"當我在那場地震五年後再次到訪基督城時,顯而易見的是,這座城市仍然沒有恢復到地震之前的繁榮。當我見到寫著"大家好?"的這些廣告牌時,我感到很驚訝,"Shanahan 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廣告,因為它既簡單又真誠。它沒有極力的想要告訴您任何事情,而只是想不時地提醒人們要互相幫助。"
那些居住在新西蘭的人也可以花很多時間欣賞這個國家的自然美景。因為這是一個人口比較少的島國,人們很容易就能找到並到達空無一人的沙灘,這個國家的每一處距離海邊都不超過 130 公里。
斯里蘭卡
和緬甸的情況類似,在斯里蘭卡,捐贈文化受到宗教的深刻影響。"大部分的斯里蘭卡人是佛教徒或印度教徒,兩種宗教都支持慈善和分享,"住在首都科倫坡的 Mahinthan 這樣說。
樂於助人的精神在最南部的城市馬特勒表現得尤為明顯。"在斯里蘭卡,有一種說法:無論您在島嶼的任何地方,如果您需要幫助,您總會在馬特勒找到一個樂意幫助您的伙伴,"來自馬特勒的 Supun Budhajeewa 這樣說。"這種樂於助人的感情深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我覺得是這種精神造就了我們。"
在馬特勒,總是有很多的活動,除此以外還鼓勵人們行善,無論是獻血還是學校的慈善社會活動。在特別的日子,如月圓日(在滿月期間全國一個月舉行一次的節日)有許多市級組織和臨近的城市都會舉行 dansel 活動(大規模的免費食品派發攤位活動)。對於像義務道路清潔工、醫院志願者和為無家可歸的人建房子的 shramadhana 或義務勞動者來說,節假日也相當受他們歡迎。
除去樂於助人和時時微笑的居民,斯里蘭卡也因其繁複多樣的食物聞名於世。受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印度人和波斯商人的影響,斯里蘭卡菜餚多數芳香沁人,多用香料,並且主料常為米飯和咖喱。料斗以及由雞蛋、蜂蜜和牛奶製成的薄煎餅也是另一種受歡迎的食物。此外,這個島嶼還以她散發濃郁柑橘香氣的錫蘭茶聞名世界。
文章轉自:BB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