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學生出國留學原因分析

根據統計,2011/12學年全球高等教育國際學生計有4,300萬人,而在1990年不過1,300萬名國際學生。另外根據推估,2016年將有1,200萬名國際學生在美國大學校院就學,這數字幾乎和1900年全球的國際學生人數相同。
國際學生人數的快速成長,透露出當今對優質高等教育的急迫需求,以及更多的學生願意離開家園,赴海外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如果跳開過去將焦點放在留學人數的觀點,改由不同角度審視這些數字,對於出國留學的原因及重要性,或許會有不同的發現。
Mary Kirtz 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作為研究基礎,檢視190個國家的出國留學人數及國際學生人數,同時查看該國每人平均收入、人口數、高等教育供需、國家發展情形、語言等狀況,結果發現,國家結構的各面向都足以影響學生出國留學人數,如國家面積的大小、國內生產毛額、每人平均生產毛額、城市化及高等教育的供需情形。另外,Mary Kirtz也將各國學生出國留學人數與該國高等教育入學人口、該國高等教育適齡人口相比較,這些數字呈現出各國出國留學的不同樣態。
以2015年為例,美國、阿根廷及菲律賓,每1,000名大專生中,只有不到4名學生出國留學;相反的,在阿爾巴尼亞、摩洛哥以及塞內加爾,每1,000名學生中,有超過100名學生出國留學。中國和印度出國留學人數名列前茅,但和國內高等教育入學人口及高等教育適齡人口相較,出國留學人數只占1.9%和0.7%。
不同國家,學生出國留學有不同的動機。
如前所述,中國和印度是目前出國留學人數最多的國家,但2國人口數也分居世界一、二,代表2國具有大量的生源,也就同時極具學生出國留學人數的潛力。
另外如果一個國家的每人平均生產毛額高,通常都市化程度也較高,中產家庭也相形較多,這些中產家庭具有足夠的經濟力培育子女出國留學。事實上,家庭的經濟能力是出國留學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大學生赴海外就學取得獎學金的機會畢竟有限。中國、印度以及其他開發中國家(Global South Countries)家庭經濟力近年成長迅速,也就積極送子女出國留學。
另一個學生出國留學的因素和國內高等教育的供需有關。開發中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遽增,主要是源於人口的增加,尤其是人口結構中,青年人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其實早在1960年代,開發中國家人口就已經開始急遽成長,如韓國等國就祭出計畫生育措施,並且積極投資教育,以為應對。但有些國家卻忽略這個議題,如部分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造成今天各國發展大相逕庭。
以南韓和肯亞為例,1960年代的南韓和肯亞每年的人口增長率相近,分別為2.9%及3.1%,今天2國分別為0.4%和2.7%。2國的教育指標也截然不同,1970年代南韓和肯亞的高等教育入學率都低於5%,南韓現今已高達98%,肯亞仍停留在低於5%的入學率。雖然南韓出國人數多,然而如果以高等教育適齡人口計算,南韓出國留學人口比率只有1.7%,也就是南韓學生偏向在國內進修,而肯亞的出國留學人口比率卻為11.8%。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1960年代南韓與肯亞每人平均收入相近,2014年南韓的每人平均收入是肯亞的20倍。專家指出,南韓所以發展成功,源於其在教育、研究及創新上的巨大投資。
Mary Kirtz指出,國內高等教育建設不足,是學生出國留學的主因之一。人口少於200萬的國家,經濟規模較小,往往學生出國留學比率甚高,因為這些小國資源有限,少能全力挹注投資教育。
另外,已開發國家與每人平均收入有關,也就是具備一定的購買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顯示,西歐和北美的學生往往會選擇出國進修一學期至一學年,然後回到自己國家取得學位。近年,美國及西歐國家這類短期出國研修的學生也在增加當中。
再回頭來看中國和印度的情形,雖然出國留學人數眾多,但只占高等教育入學人口的1.9%和0.7%,表示大多數的學生還是傾向於留在國內進修,出國留學可能還是次要的選擇。另一面中國和印度近年也開始積極投資高等教育,並可望成為國際學生留學的新據點。
對於高等教育發展低落的國家,學生出國留學的比率偏高,這種人才外流的現象,Mary Kirtz的建言是,致力投資高等教育。
文章轉自:教育部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