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留學英國:喜怒哀樂 誰的留學沒故事



  開學了。
當我在學校圖書館大廳第一眼看到同班同學、也來自北京的音,十秒鐘之內,我的心裏就有一種感覺——「我們能成為朋友」。只和她相處一會兒,就覺得她樣子文靜,單純而真誠。
  音住在學校宿舍,那裡離我們上課的主樓只有三分鐘的路程。下了課,她就邀請我去她的宿舍聊天。我們越聊越投機。不過,我真沒想到,在我們在西敏寺大學見面之前,這個長得漂亮的女孩,竟然曾經有一段那麼豐富和曲折的留學經歷,讓聽者汗顏。
  音告訴我,23歲那年,她沒跟家裡任何人商量,辭了中央電視台的編輯工作,就開始了自己的出國之旅。當時,她找了一家國內的中介,因為雅思成績只有5分,就被中介送到了馬爾他。第一次聽「馬爾他」這個名字的時候,她就問中介,「這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島?」「馬爾他」這個來自地中海的遙遠而又陌生的名字讓她覺得自己馬上就要被送到一個孤島上去了。
  很快,她收拾行李奔向了那裡。當她從北京坐飛機到荷蘭轉機的時候,已經是傍晚了。她一個人在幾乎沒人的候機大廳里,待了一夜。她當時很害怕,手裡拿了一本書,在機場的座位上一夜沒敢睡。第二天一早,轉機飛機的起飛時間馬上就要到了,她還在諮詢台。機場工作人員告訴她,「要坐火車,到另外一個入口才能上飛機。」那個時候,她的雅思成績才5分,跟他們交流不知道有多困難。還好,對方連比帶劃地,讓她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要去的地方距離不遠。她迅速趕上機場專門接送乘客的火車,到達了另一個站口。飛機到了馬爾他,有中介事先聯繫好的當地人來接她。進了人家的家門,已經36個小時沒睡覺的她,連飯都沒有吃,倒頭就睡,一直睡到第二天夜裡。
  接著,就是在馬爾他學習英文的日子。一段時間之後,因為不適應那裡冬天的氣候,她實在難以待下去,回了國。第二次,又被中介送到了英國的伯恩茅斯(Bournemouth),讓她繼續學習語言。她說,那裡是英國最美的城市之一,很多老年人都在那裡養老,是一水兒的英國白人。這一次,她待了一年,雅思考到了6.5分,終於在2006年9月來到了西敏寺大學的傳媒專業。在我們在倫敦這所學校相遇之前,她已經考了五次雅思,輾轉了兩年了。
  聽著她的經歷,就像在聽一部小說。我不停地感慨,她的留學經歷,真的是太不容易了——竟然如此坎坎坷坷地,百折不撓地,用她的話來說,是「連滾帶爬」地,她才來到了英國倫敦,我才能和她有緣見到面。
  其實,對於像音和我一樣的International Student(國際學生)來說,不僅在來此之前,已經「百轉千回」,而且,來了以後,還要面臨著很多共通的、必然的問題。為了給西敏寺大學的學生報紙,做一篇關於各國學生開學感受的採訪,我用了兩天的時間,跑了學校的四個校區,隨機找學生進行採訪。
  感受最深的,英國當地學生和國際學生在開學之初完全不同的心境,儘管大家都是同齡人。
  在西敏寺大學的哈羅校區,我見到一個高挑的土耳其女孩。當時學校還沒有正式開學,又恰逢周五下午,校區里的學生非常少。她正在一個人坐在學校走廊的椅子上,孤獨地望著窗外,臉上沒有一絲笑容。周圍非常安靜,除了我,沒有一個人。我在她的對面坐下來,聽她講述她的故事。她告訴我,這並不是她第一次出家門,可是現在卻覺得非常地孤單,周圍沒有認識的人,即使剛認識的人,也談不上什麼朋友。她指著我們周圍空蕩而安靜的校區,一臉不滿地說,「看,這個學校里現在幾乎沒人,整個學校就像一所dead(死寂的) 學校。」
  在市中心的卡文迪士(Cavendish)校區, 一個來自加勒比海的高大男生,給我講了他找房的苦惱。他說,「因為沒有租到學校的房子,通過朋友介紹,只租到離學校很遠的一個房子,每天來回就3個小時。而且合同三個月。只能等到三個月後才能租到新的房子。」他對生活的擔憂溢於言表。不過,我臨走的時候,他還是很高興地祝福我,說「我們國際學生互相之間要多聯繫。」
  與此鮮明對比的是,當我和另外兩名英國土生土長的學生聊天的時候,他們都表現得非常滿意他們目前的學校生活,那副樣子簡直就是沒有煩惱。 在攝政(Regent)校區,我見到了一個上大一的英國女孩。身材胖胖的她正在學校小餐廳里一個人吃著大包的薯片,很「hAppy(快樂)」的樣子。對於這所學校,她表現得很滿意,帶著一副無限喜愛的神情對我說,「學校的建築非常古老而壯觀,我很喜歡在這裏上學。」談到她的生活時,她說,「我和我的partner(男朋友)住在一起,上學只需要坐半個小時地鐵,很方便。」 更讓很多國際學生望塵莫及的是,她說,「英國工作很好找啊,我現在就每周都去一家推銷公司打工,就是給消費者打電話,做推銷。」「我覺得每天生活得都很開心。」看她說話的樣子,讓我想起上大學的時候,與外地學生相比,一些北京學生就是莫名其妙地這麼「狂」。
  在瑪里本(Marylebone)校區,一個高大英俊的大二英國男孩坐在我的對面,他正準備要和一幫兄弟去打球。出發前,他對我說,「我很喜歡倫敦夜生活,晚上常和朋友去泡吧,跳舞,交往新朋友,玩得晚了就住在朋友家裡。」表情裡充滿了對校園生活的滿足。
  其實,國際學生的不容易不僅體現在上學中,更體現在畢業後。丹華早我一年來倫敦,已經從金融專業畢業,現在正在一邊找工作,一邊靠自己打工生活。即使找的是打工工作,也十分不容易。她來到雷丁當地一家小蛋糕店,希望做個兼職打工。可老闆看了她的簡歷,以「over-qualified(能力超過工作需要)」為由,沒有給她工作機會。後來,丹華再也不敢說自己金融碩士畢業,才找到了一個超市收銀員的工作,解決了自己在申請正式工作期間的溫飽問題。
  她對我說,有的時候,她真的是沒有錢了。交了房租,交通費之後,只能在吃的上面省。有一周的時間,她天天在家裡喝粥,其它什麼都沒吃,那真的是沒有錢。丹華說,「英國人說他沒錢,可能是他有一萬英鎊,還覺得自己沒錢。但是,我們沒錢,那是再也擠不出來一鎊兩鎊了。我們『沒錢』和他們『沒錢』是根本不一樣的。」
  聽了這些故事,加上如此「天」與「地」的鮮明的對比,我往往會覺得心裏酸酸的。對於那些在經濟上堅決自給自足的國際學生來說,別說什麼風花雪月,歌舞昇平,當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都是問題的時候,怎麼可能還會有本地學生那種「有錢有閑」的無憂心情和享樂日子呢?
  作為國際學生,隻身一人來到另外一個陌生的國家,我們必須能夠獨立地面對生活的壓力、學習的壓力,甚至是工作的壓力,經濟的壓力。這是本地學生很難體會得到的,而本地學生所擁有的「狀態」,也是大多數國際學生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實現的。
  所以,我們就是新一代的洋插隊。雖然不比父輩當年插隊的生存危機,但我們也是在為自己的生存和未來生活努力打拚著。留學的路上,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正因為有故事,這才會是我們生命中極為珍貴的一段時光。在這條路上,我們夢想著,我們努力著,我們期待著,我們相信著!
  現在,這條路才剛剛開始。
詳全文 新浪新聞中心
獲得更多第一手資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