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似曾相識的出走悲歌,困在舒適圈的「菜尾世代」

 並非生在「大江大海」時代的我們,沒有經歷戰爭、沒有面臨動亂,我們從小衣食無缺,但內心卻極度徬徨──因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科技快速變遷、文憑薄如一張紙、超級低薪、退休年金快要破產的時代。──摘自《告別菜尾世代》

「你為什麼抽菸?」我問。

他給人感覺並不是一個會抽菸的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整套的筆挺西裝,禮貌又友善,再加上讀的是醫學,大家都明白對抽菸對身體的危害──我還深深記得當初學解剖時的大體是個老菸槍,那暗黑色又肺氣腫化的肺,在福馬林浸泡過後,一碰就癱軟到不行──我從此下定決心這輩子都不要抽菸。

「因為我想要傷害我自己。」在我們對彼此熟稔後,他終於鬆口對我說。

沉默大概持續了五秒,這回答如此直白,我沒有繼續追問為什麼,只是深深抱緊了他。

仔細回想他曾經告訴我,來到美國這五年,他所經歷過的生活,我知道那代表什麼──在異國生活是如此的困難,那些心碎與寂寞無以名狀的時刻,用一種具體與社會化/商業化認可的方式傷害自己,彷彿最能撿拾碎落一地的憂傷。

從埃及醫學院畢業後,他來到美國,為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你知道在台灣買房子,比在美國還貴嗎?」有天我們談論到未來,我告訴他。

「我可以理解,在埃及,買房子也可以比在美國華盛頓 D.C. 買一層公寓還貴。」他如此回覆。

我很驚訝地重複了一次他說的話,「在埃及買房子,會比在美國華府買一層公寓還貴?」我以為這是個在如台灣般地狹人稠的國家,才有的困境──買房是台灣年輕人獨有的艱難。

「是的。埃及大概有九千兩百萬人,但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在兩個大城市,約 1% 的土地,所以房價不可思議的昂貴。」

他曾經告訴我,他在醫學生時期,就立定志向要成為專業的移植外科醫師,但埃及的法律並不准許移植,他唯一的辦法就是來美國。

「妳呢?妳為什麼來美國?」第一次一起出去吃飯的時候,他問我。

「因為我對全球衛生有興趣,當初看到哈佛的全球手術推廣團隊在徵人,我知道要完成夢想,就必須離開我的國家,而且我真的很認同、欣賞法默醫師的理念,於是我申請了也錄取了,所以我來了⋯⋯」

那些關於離鄉背井的理由,不論是他的或是我的,在第一次見面時,只需一分鐘就可以解釋──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們用了更多的談話,來瞭解彼此背後,那更深層的,離開自己國家的真正理由。

埃及在 2011 年經歷了一場革命,當時政局很不穩,那也是我離開的那一年。」他說。

「埃及人也有『美國夢』。聽說你住在美國,人們會認為你住在一個天堂:進步、有錢,努力就有收穫。你可以說他對,或者不對,但在美國,的確努力就『可能』會有收穫。」

「然而,我在埃及,因為法律不准許器官移植,所以我再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成為我想成為的醫生,但在美國,只要我從不抱怨、努力工作,我就有可能進入哈佛醫學院,在一個世界知名的大學裡擔任住院醫師,進而接受全世界最好的住院醫師訓練。」

「雖然在美國,要進到頂尖的大學醫院裡當住院醫師非常困難,但只要我還在這個國家努力,有一天,這些事都『可能』發生:接受世界頂尖的訓練,然後成為移植外科醫師。這是我如果不離開埃及,就沒辦法做到的事。」

這些想法,多麼似曾相識。

為何要拿手中所有籌碼,去賭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離開台灣的時候,除了對全球衛生有興趣外,在我心裡,也有一層對未來深深的茫然。之前在網路上讀過一篇文章〈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其中有一段話深深觸動我心弦。

這句話是這麼說的:

「台灣社會就像一盤豐盛的桌菜,到了我們念高中大學時,桌上已剩菜尾,到了我們準備就業時,已經杯盤狼藉、吃乾抹盡。」

讀到這段話時,我的眼睛直愣愣的無法離開螢幕,我盯著那段話反覆地看啊想的,心裡無限感觸卻說不出話來,唯一外顯的,大概是感覺到眼眶熱熱的。

我們不像埃及有一場令政局不穩的革命,台灣年輕人不再身處大江大海那個時代,這裡沒有戰爭、沒有戰亂,我們從小衣食無缺,但內心卻極度徬徨。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科技快速變遷、文憑薄如一張紙、超級低薪、退休年金快要破產的時代。

〈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是這麼描述時代變遷的:

「與我同樣年齡時,我的父母已經有兩個小孩,再過五年,他們已可在高雄市買下一間二十八坪的小公寓;再過十三年,他們已湊足頭期款換一棟透天厝。當時的台灣不那麼傾斜,全台灣人不必一窩蜂擠進台北才找得到工作,多數人不會放棄自己的家鄉,回鄉打拼是自然的、充滿可能的,且通常選項不必是公務員。」

上個世代,是一個努力就有回饋的年代──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那是工作幾年就買得起房的年代,那是一個年輕人對於未來充滿希望的年代,他們知道努力就會有收穫。

我出國時,除了帶著對全球衛生的熱情,或許也帶著濃濃對於未來的茫然:就算我畢業後開始在台灣當住院醫師,我的未來會是什麼? 若想用我的薪水在台北買房,至少得揹上二十年的房貸,更不要提現行健保與醫院體制下,台灣醫師的勞動環境問題,惡化的醫病糾紛,和動輒數千萬的潛藏敗訴賠償。

更令我茫然的是,我不知道如果今天結束了住院醫師訓練後,除了在大醫院當教授與開診所,我的人生還可以有什麼其他選擇?

在選擇走上和其他同學不一樣的道路之前,我曾經害怕,掙扎許久,甚至花了半年的時間,不斷告訴自己我的舒適圈到底有多麼舒適──如果在台灣好好地當醫生,至少是個收入穩定、社會地位還不錯的職業;然而,假設我今天放棄了在台灣已經到手的醫師執照,到底是拿手上的籌碼去賭一個什麼樣的未來?我要拿一個連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的未來,去換一個只要好好走下去,就可以擁有的平順未來嗎?

你所認為的「舒適圈」,真的舒適嗎?

然而,不論我花多少力氣告訴自己──留在台灣吧!和同學們一起走上相似的道路、結婚生子、安安穩穩地過一生,我卻始終知道自己並不會因此感到快樂。

我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擠破頭思考,究竟在舒適圈的我,到底有什麼好不快樂的?

然後才明白,我以為的「舒適圈」,或許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舒適」──那些身為「菜尾世代」的艱難。但長久以來,我不敢放下已經到手的籌碼去闖,是因為被自己想像中的「非舒適」給嚇著了。

為此,我認真地思考檢視,何謂舒適圈?舒適圈的定義到底該是什麼?說來弔詭,舒適圈最簡單的認定,大概就是自己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

然而,這個我早已習慣的「舒適圈」,真的舒適嗎?很多人因為害怕未知、害怕跨出舒適圈以外之後生活會不適應,可能不只失去手中的籌碼,還會失去青春、失去連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於是抱著恐懼繼續待著。但我們一直熟知、稱之為「舒適圈」的世界之外,是不是還有更多、更寬廣的可能?

或許究其所以,我是抱著這個巨大的人生疑惑,與拿自己人生做實驗的精神,而來到美國的:跨出舒適圈之後,相較於如果不改變,繼續過著我原本人生,到底在很久很久以後的未來,哪一個選擇才是「舒適」的呢?

我或許永遠不會知道這問題的答案──人生選擇了一條路,另一條路上的風景,你將永遠無法親身體驗了。可是我真的想拿自己的人生去賭賭看,否則,我知道我這輩子,大概就會是我二十歲時所想像的那個樣子了。

有了這樣的自覺,我時常調皮地問身旁的人:「再重新想一遍。你認為的舒適圈,真的舒適嗎?」

想想處在「菜尾時代」的我們:起薪 20 多 K,在台灣養小孩、準備買房都極度昂貴,辛苦工作了一輩子,未來到底有沒有可能領到退休金,也是未知數。為了求安穩而不願意出去世界闖蕩,你還能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嗎?

如果可以,那麼恭喜你,在舒適圈中,你仍能創造自己的命運,也因此這對你來說,真的是很棒的環境!

但,如果待在舒適圈裡一點都不快樂,也無法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那麼,到底是什麼阻撓了我們跨出去?是未知帶來的害怕,還是無法放棄手中雞肋的心態?如果舒適圈一點也不舒適,何不硬著頭皮跨出去闖一闖呢?

誰知道跨出舒適圈後,會是什麼在等著你?

或許是一片更藍、更大的天空,也說不定。

備註:本文摘自作者所撰,悅知文化出版《告別菜尾世代》,經作者與出版社授權,由換日線編輯重新編修與增訂標題後刊出。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換日線》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