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一杯咖啡只能配一塊小餅乾,即使你是客人也一樣?從 6 個有趣例子看荷蘭人的金錢觀

2020/01/17各國金錢觀比一比
談到荷蘭人,不得不提最有名的 “go Dutch”,因為這句流傳甚廣的英文片語,讓「務實」、「勤奮」甚至「節儉」成為眾人對荷蘭人的刻板印象。在這篇文章 Weiwei 要和你分享 6 個經典的荷蘭生活實例,讓你一窺他們節儉儲蓄的祕密。
為什麼荷蘭人這麼節儉?
首先必須先了解節儉背後的原因,有一派說法是這和 15 世紀的喀爾文主義有關。新教改革之父 Johannes Calvijn 是一位在日內瓦的法國神學家、牧師和改革家,他和馬丁.路德的思想,在荷蘭成為新教國家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 1800 年代後期幾乎每個政黨都採用了他的思想,崇尚勤奮、節儉和直率的美德。儘管不是荷蘭人,但提到他的名字時,荷蘭人卻感到很自豪,並將他視為自己的一份子。
喀爾文教派使塵世活動(主要是職業勞動)具有了某種宗教上的合理性和崇高意義,即世俗的日常工作被視為榮耀上帝的行為,世俗生活在宗教意義上被合理化了。它一方面表現為積極參加世事、勤勉地從事職業勞動,另一方面表現為最大限度的節儉,抵制一切享樂性消費,認為積累財富的勤儉在道德上是無可指責的,驕奢縱慾是有罪的。
同時,有另一派說法認為荷蘭的儲蓄不一定與喀爾文主義的民族特徵有關。ING 銀行的消費者經濟學家 Senne Janssen 認為:「荷蘭是一個富裕的國家,沒有嚴重的不平等現象,因此許多人能夠存下工資部分的錢。另外在荷蘭生活很方便,銀行業務非常容易,你甚至可以通過手機上的 app 來增加對自己財務狀況的洞察力,從而導致更明智的儲蓄行為。」
如今數以百萬計的荷蘭公民是無神論者,但有趣的是,他們可能過著可以被形容為自然的喀爾文主義者的生活。與經濟水平類似國家的居民相比,荷蘭人從儲蓄中獲得的滿足感更高,且超過一半的荷蘭人對自己的儲蓄金額感到滿意,而義大利人的滿足程度卻不足四分之一。(來源: Trouw
一句常見的荷蘭諺語,經典地闡釋了荷蘭人習慣在身外之物方面保持低調的個性:“Doe maar normaal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 (「當你正常就已經夠瘋狂了。」)不要吹噓、炫耀、談論金錢,土豪式的撒錢或全身穿戴名牌等炫耀行為在荷蘭也比較少見。
如果你來一趟阿姆斯特丹,會發現找不到台灣常見的水岸第一排「豪宅」,門口沒有戴白手套的侍者開門迎接,建築沒有採用巴洛克式風格;這裡更多的是相較之下較為低調的獨棟花園別墅,而若你有機會進到裡頭瞧瞧,才會發現裡面裝潢得非常精緻,設計講究卻又給人很溫暖的感覺,就像許多億萬富翁穿得跟公園裡散步的老爺爺一樣,不仔細去了解完全不會知道。
接下來 Weiwei 就要和大家分享 6 個荷蘭人節儉文化的實例:
▍案例 1:一杯咖啡只配一塊小餅乾,即使你是客人也一樣
如果你曾到荷蘭人家作客過,你可能會有以下體驗──
咖啡時間到了,當主人問你要不要來杯咖啡時,你興奮地點頭說好。一陣咖啡香氣撲鼻而來,你看到主人轉身拿來一盒餅乾,慎重地將一塊小餅乾放在那杯樸實的咖啡旁。當你滿心期待他再多拿出一點,主人又輕輕地將盒子蓋好並放回那只有荷蘭人拿得到的高架上。你開始懷疑自己在這裡是不是真的受到歡迎⋯⋯
這是荷蘭語俗諺 “Een koekje bij de koffie” 的最佳例子──請注意,這塊搭配咖啡的餅乾還不是普通的餅乾,而是「小」餅乾(荷蘭文在任何字後面加個 je、tje、pje 等就是小的意思)。
根據 Weiwei 明查暗訪得到的結論是:可能在 1950 年代大戰後的這段時間,因為資源的稀缺,每一毛錢都被翻轉,皮帶也被緊緊地收緊,導致當時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現金簿或家支簿,所有進出的錢都被完整地記錄在其中;畢竟,只有在有錢時才可以花錢,節儉的生活教育也如此養成。所幸這是偏向上個時代的 “legacy”(傳統),現在你到荷蘭人家作客時,他們通常願意多放一塊餅乾在盤子上 ^.<
▍案例 2:為了清空罐子裡最後一滴優格,他們甚至發明了特殊工具
你是不是也曾經為了罐子裡最後一滴倒不出來的優格而感到傷心或無能為力?荷蘭人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Flessenlikker”(「刮瓶器」)是一項貨真價實的荷蘭發明,荷蘭語直譯為舔瓶子的東西。神似穿鞋器或抓癢神器,這個工具的頭一邊為平面,方便刮出方形罐裝的內容物例如優格,一邊為半圓形,方便刮出圓罐的內容物例如果醬。身為外國人或許很難想像,原來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小工具,荷蘭人的節儉也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案例 3:到超市買東西一定要集點
當我們在便利商店買東西集點拿公仔和磁鐵時,務實的荷蘭人也在努力地存 zegels(荷蘭文:集點貼紙),滿點贈送的物品包羅萬象,最常見的就是廚具,從鍋碗瓢盆、刀叉、酒杯到密封容器都有。也有一大部分的人選擇固定到同一間超市累積現金回饋,這比換回一堆自己不一定需要的東西還要實在。而荷蘭最大的超市 AH 每個禮拜也固定有各式各樣買一送一的優惠,特別認真的荷蘭人會在出門採購前,先在超市的 app 裡面搜尋當週所有的優惠,確保自己掌握各家超市折扣的最新消息,再決定要到哪裡買東西。
▍案例 4:我很喜歡你,不過我們平分帳單吧!
請注意,這並不是一個問句而是肯定句。“Go Dutch(平分帳單)” 的英文諺語用法深植人心,和台灣說的 AA 制一樣,在荷蘭和其他人一起吃喝玩樂時,平分是比較常見的處理方式。
看到這句諺語的人可能直覺地會想到「那⋯⋯約會也是平分嗎?」在此替荷蘭男性澄清,約會平分的狀況比較常見於學生,因為還沒有開始上班所以手頭比較緊一點;同時,並不是所有的荷蘭男性都堅持一定要平分,而平分帳單本身也沒有什麼錯,只是這樣的做法或許和老派浪漫的風格比較不符。
至於在朋友之間,說實話,我認識的朋友中也不乏慷慨好客者,但如果真的要平分,感謝科技的進步,主揪的人可能會先買了單,再傳 Tikkie 給大家──這是荷蘭的金融付款方式,可以簡單地分享付款碼給好友。而直接在櫃檯前平分也是很常見的作法,很多時候我們會一個個到櫃檯去付自己點的餐點和飲料,這樣簡單快速誰也不欠誰。
▍案例 5:沒有紅包就要打零工賺錢
沒有錢怎麼存錢?不是每個荷蘭家庭都有固定給予零用錢的習慣,但幾乎所有荷蘭人從小就有各式各樣的打工機會賺取零用錢;這和華人世界「讀書至上」的觀念稍有不同,出去打工不是一種浪費時間的事,而是很好的機會,可以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You need to work and save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受訪的荷蘭媽媽這麼說。因此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就被父母鼓勵去賺自己的零用錢。常見的打工機會如下:
◆ 到餐廳洗碗──通常 15 歲以上
◆ 到餐廳當服務生──通常 15 歲以上
◆ 當保母──通常 14 歲以上
◆ 在小區裡送報(krantenwijk)──通常 12 歲以上
◆ 遛狗──通常 8 歲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小朋友打工的最低時薪並不高:21 歲以上的青少年時薪有 9.54 歐(台幣 330 左右),但隨著年齡遞減時薪也急遽下降,15 歲的青少年時薪只有 2.86 歐(台幣 100 左右),超低的時薪讓小朋友不會為了賺零用錢而荒廢了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另外有一項賺錢機會很特別:學習成績高分也能拿錢。在荷蘭上小學的孩子可以到處「曬」拿了高分的成績單──當然不是每次考試都可以,而是每半年拿到學期總成績時,你可以帶著成績單到親戚家接受大家的鼓勵,視孩子的學習狀況而定。荷蘭教育的評分制度為滿分 10 分,及格 5.5 分,孩子的成績從 zeer goed(優秀)的 9 到 10 分、goed(甲上)的 8 分、ruim voldoende(甲下)的 7 分到 voldoende(乙上)的 6 分,都有機會能拿到小小的零用錢。
▍案例 6:年度最重要的節日,整個國家都在賣東西
荷蘭著名的國王節(Koningsdag),每年的 4 月 27 日都會盛大展開,關於國王節的介紹歡迎大家參考阿姆斯特丹的官方網站。全年就只有這一天可以在荷蘭任何地方擺攤(除了少數地點,例如水壩廣場等沒有開放以外),你只要夠早去佔場地,就可以拿張大大的野餐墊席地而坐、就地開張,把所有你想丟掉的東西拿出來賣。
只要天氣好,全國的小孩都會跑出來擺攤,拍賣的東西從娃娃、食物到唱歌拉小提琴都有。即使可以見到背後有父母幫忙張羅,但看到小朋友們認真地兜售著自己的玩具的模樣,就覺得很可愛,忍不住想支持一下。
總結
希望在看完這篇文章後,你對荷蘭文化和金錢觀能有更多想法。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歐洲文化和職場的事,歡迎到歐洲職涯顧問留言告訴我!粉專和部落格每週定期更新歐洲文化和職場的大小事!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換日線》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